是府学的山还是教官,可都算是朝廷的官员,若是私学,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甚至有才名远播的大儒。
这些事谢景行是完全不了手的。
本想留祝世维在家歇,他却急着回去同黄娘商议事,推拒了。
将祝世维和屿哥儿送走,谢景行同往日一般了书房,只不过他没有从一旁书架上拿昨日未读完的书继续读,而是取了张宣纸铺平在书桌上,将蜡烛凑近,研了墨,从笔架上取了笔,沾了墨,悬于宣纸之上。
既然说他文不合规,那他便写一篇合规格的文章来。
天外居士名号传得远,可谢景行在通州府名气也不低,而他是如何传才名的,不就是因为那一《四书五经集注》吗?
《四书五经集注》是由原文、注解和旁注组成,那他在写新闻稿时,也可以先用合乎规范的文写一遍,又在旁边用白话文写一遍。
八文应付天读书人,白话文供百姓们传读。
第一篇文章,还是借由通州府和卫庆省案件,上次是获罪,这次是受刑,源都是晟王为太后修建行和庙宇而让安平省三省税收翻倍一事,那便还是以此作文,还可以将他写新闻的初衷于其中,他总得对得起屿哥儿为了他而同窗辩论的那些话。
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注:明朝状元王鏊)
原文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句是典型儒家思想,心为“富民”,鲁国所征田税为十分之二税率,可如此鲁国国库也不充盈,甚至十分张,孔弟有若提的意见便是消减税率,认为税率降低之后,百姓负担会减轻,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足了,若是为了增加国库收而加征税,短时间国库会充盈,但百姓会民不聊生,由此会使得鲁国国家经济逐渐衰退。(注)
以“民既富于,君自富于上。”破题。
承题句为:“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言君民一之意以告哀公。”
接着是起讲句:“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起讲句同样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不过是本章前面的容,言的是轻傜薄赋,偏偏晟王所为与之截然相反。
起第一:“闾阎之,乃积乃仓...”
起第二:“里野之间,如茨如粱...”
题句由百姓转向君王:“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中第一:“吾知藏...”
中第二:“蓄诸田野者...”
后第一:“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后第二:“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束第一:“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