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殿中一片肃静,静得仿佛能听到外面的雪声。
韩翊这话问得巧妙,一就将群臣劝
的举动,变成了郗归意图篡位的
谋。
但真要论起来, 仿佛又确实有那么几分理。
毕竟, 轰轰烈烈的汉魏禅代之事,虽然行得极快, 可却着实拉扯了好几个来回,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曹丕表现
的态度。
建安二十五年,群臣首次劝,曹丕公诸于众,言称“薄德之人,何能致此,未敢当也”。
五日之后,群臣再度劝,曹丕依旧拒绝。
越四日,汉献帝颁布禅国诏书,曹丕则连发七手令,责令群臣停止劝
之举。
七日后,献帝再次颁布禅让之诏,尚书令桓阶等以死相请,曹丕仍假意训斥。
直到五日之后,献帝第三次诏让国,三公九卿纷纷
面劝
,曹丕的态度才首次松动。
越三日,献帝第四次诏,曹丕终于接受。
就这样,从建安二十五年十月初四开始,直到十月廿九,曹丕才终于登坛受禅,正式建立曹魏。
后来中朝武帝代魏而立,亦是经过反复劝,才正式接过皇帝的名分。
这两次禅让,似是在文人心中形成了惯例,韩翊或许以为郗归也要像魏文、晋武一般,足谦退的姿态,即便
不到“三辞三让”,起码也要推辞一次。
再加上他当众偷换概念,责问郗归是否要谋夺这司氏江山,如此
形之
,郗归更不可能当场接受群臣劝
了。
对此,韩翊颇有几分把握。
然而他终究错认了郗归。
对于郗归而言,她有实力,有抱负,那为何不能坦然地接受这劝呢?
承认自己的野心和抱负,难是什么很值得羞耻的事
吗?
想到这里,郗归嘲讽地牵了牵嘴角,对着韩翊无声而笑。
多少年来,世人用谦让的德来禁锢女
,用虚伪的推辞来掩盖野心,几乎已经形成了一
无形的铁律,可她为什么要遵守这些呢?
韩翊凭什么觉得,他这几句不痛不的话,就能够抵过北府军的千军万
,能够掩盖她这些年来的功绩,能
得她表态退让呢?
在封印的二十余日里,王池的劝表已经传得人尽皆知。
朝野外不乏惊诧之人,可除了私底
的几声抱怨外,郗归竟未收到任何有关明面反对的消息,就连小打小闹式的异议与谏言都不曾有。
从前王重兴兵,桓
谋篡立,之所以不能成功,是因为世家大都愿意维持一个王与
共天
的局面——他们既不想要一个有才
的贤明君主,也不希望任何一个世家超越他们,取代昏庸的君王。
在这些世家看来,他们可以接受领世家吃
、自己跟着喝汤的场景,但决不允许原本与自己同为臣
的某一个人,直接将锅端走。
可说来去,这些成日里清谈享乐、纸上谈兵的世家,又有什么反对的实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