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穿越历史
  3. 明末大军阀
  4. 明末大军阀 第420节

明末大军阀 第420节(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到了嘉靖八年,桂鄂公布天兵籍,仅有兵士九十七万。军士的逃亡,除生活上的因素外,与其社会位的低落亦有关,明初因需要武力,故较重视军人,其后承平日久,武力不再重要,军人地位就大为降低,加上以罪犯充军,使大明军人的形象更为低

“陛不要误会,臣并不认为太祖皇帝之制不好,反而认为卫所制乃是我华夏千百年来的集大成之举,实乃取历朝历代屯田经验和兵制得失,是一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当年太祖皇帝言:"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并不是自夸,而是在阐述事实,臣对此也颇为推崇。"

崇祯帝心中稍稍平复了许多,显然对刘衍的话是听去了:“这就是刘阁老宁愿反两广、云贵兵,宁愿杀得尸山血海,宁愿与全天为敌,也要推行新政和军改之策的原因?”

“而如果一味地迷信先祖之言,固执的抱着旧有制度不变,那臣就算是三六臂,也挽救不了大明,救不了天!”

“难太祖皇帝定的制度,在刘阁老中,就那么不堪吗!”

崇祯帝眉锁,说:“可是照刘阁老这么去,就不是改革了,而是要全盘推翻我大明的各项国策。就好比卫所制,当年太祖皇帝立卫所制,国家养兵百万而不费百姓一粟,可是现在刘阁老推行的军改,却几乎将卫所制废除,是不是太过了!”

“此外,当年太祖皇帝定的制度,卫所军丁的分发地,多以距离原籍地遥远且分散的方式,以防止逃兵,但途的跋涉加上土不服,给役卒带来不少痛苦。正军服役于卫所,必须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人有房屋、田地,每月有固定的月粮,但实际形则常分不足,行军时则发给粮,衣装则须自备,武则由国家以工匠生产,如此则给军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正是!”

“陛,臣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表明一:再好的制度也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永远的运行去,时间一,便要据实际行变革,如此才能让我大明治久安。”

“另外,军士在营,分成守备和屯田二分,比例不定,,屯田固定上,以供给守备军及官吏,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自宣宗皇帝以后,卫所各级将官经常侵占军屯田地、私役军士耕,更是让天苦不堪言。”

“军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早在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兵的统计便有逃亡者计将近四万八千人,因此有"补"、"勾补"等方法。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百姓,使乡里间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无减。

历史上在正德十四年,吏尚书王琼就曾上疏:"天都司卫所每岁差去勾军官旗不一万六七千名,计所勾之军,百无一二到卫。有自洪武、永乐年间差,到今三十余年,在外娶妻生,住成家业,通同军,窝藏不回。"

刘衍说:“陛,我大明的卫所制与籍制严密挂钩。当年太祖皇帝分天百姓为民、军、匠等,每职业世袭,此举本就有很大的弊端。所以卫所兵源即为世袭的军,卫所制,军队平常务农,战时战。但世袭的军功制使卫所各级将领逐渐发展为当地的豪,各地的卫所军则沦为了他们的附庸农民,使我大明的军队只知农耕而不知军事,造成全国兵战力普遍降。”

刘衍说:“陛明鉴,有些人是不杀不行的,不杀则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整肃朝纲!”

刘衍,略带不满的说:“刘阁老这么,杀戮太了,此以往,我大明岂不是要走上暴秦的路了!”

嘉靖年间,有些卫所逃亡军士达到在籍军士七成左右。在嘉靖年间之后,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更是已达其总数的八成,许多边地驻军只剩一半!

崇祯帝闻言很是不满,隐约有了爆发的迹象,一旁的王承恩不断以目示意,让刘衍说话注意,可是刘衍却视而不见。

此时崇祯帝不再说话了,只是看着刘衍,静静的听着。

“只是世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卫所制度在我大明立国之初是非常行之有效的,为我大明提供了充足的将。可是军为世袭,且理颇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绝、家中有人成为官或是皇帝敕免,否则是无法除军籍的。尽如此,时间一我大明的军数量日渐减少。”

本章尚未读完,请一页继续阅读---->>>

到了正统三年,天逃亡军更是达到竟然的一百六十十三万余人!”

刘衍所言俱是实言,崇祯帝虽然没有像刘衍知的这么详细,但是也早有耳闻,知刘衍说的不是虚言。

刘衍昂首说:“当年万历朝的阁首辅张居正推


【1】【2】【3】【4】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